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公共文化服务 > 正文

犍为县文体旅游局 四措施做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21-12-27 15:59 浏览量:

打印 分享到 :

        犍为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始终以文化惠民工作为总抓手,重心向下移、脚步向下迈,通过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优化农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为村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切切实实将文化“种”进乡村,“种”进群众心中。
        一、夯实阵地,提升服务
        犍为县15个镇,共有镇综合文化站27个、村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164个,2021年全部实施免费开放。按照高标准,改造提升罗城镇塘湾村、蔡佳村;舞雩镇金光村、大湾村4个村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在舞雩镇康乐村建设犍为县第一个村史馆,设置了村歌村训、村史沿革、民风民俗、地方人物、地名故事、大事件等版块内容,成为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承载乡恋乡愁、提升村民素质的新高地。村史馆在建成的同时,李拔“咏而归”文化展室及康乐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同时挂牌成立。村文明实践站的建成,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助推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的形成。争取项目资金,对“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九井镇麻柳村“耕读园”进行了改造提升。完成了78个村级应急广播系统的合并和维护,新建3个村(点)河心洲坝无线应急广播系统,通过夯实文化阵地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全县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全覆盖,每年更新适合农村生产的种养殖技术等书籍每村60册以上,增加各镇图书室藏书种类及保有量,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思想文化主阵地重要作用,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二、文化铸魂,文化赋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魂。文化振兴既要将传统文化注入乡村,也需凝聚群众精神力量,改变村民的精神风貌。将乡村基层内生文化建设、农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内在需求放在首位,由犍为县文化馆开设免费培训班两期。以现场传授、当面指导的形式,培训声乐、舞蹈、剪纸、书法、国画等技能,为乡村培训了一批能歌善舞的文化“能人”,使其真正成为农村精神文明的骨干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三、文化惠民,一镇一品
        芭沟樱桃红,舞雩兔肉香。依托各镇产业优势,着力培育“一镇一品”镇文旅品牌,坚持“一个镇一个特色一个品牌”的发展思路,通过“芭沟樱桃节”、“舞雩兔肉美食节”等活动举办,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丰富提升罗城船形街社区古戏楼周末文化惠民演出内容,增加麒麟灯、牛儿灯、龙灯等民俗非遗表演内容。以麒麟灯、武术、戏曲、民俗为主,轮番上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彩独特,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承。时常更新的节目内容,在丰富景区看点的同时,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精彩文化活动满足当地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犍为文旅发展,组织开展了“大美犍为”书画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千人共赏千番景? 百士同书百载恩”大型书画展、“茉莉花开”原创歌曲制作、“文化振兴·魅力村镇”竞演、“建党百年 乡村振兴 文化助力”2021年送文化下乡活动等系列乡村文化活动
       四、文化传承,多管齐下
       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提炼,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新发展。新挖掘《百年张氏榫卯制作技艺》《犍为百年传统葱油酥与双麻酥制作技艺》《叶婆婆钵钵鸡传统制作技艺》《犍为叶儿粑与泡粑制作技艺》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犍为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清溪剪纸》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犍为县已有罗城麒麟灯、岷江船工号子、祭孔礼仪等3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为传承岷江号子、罗城麒麟灯等文化遗产,犍为县文化馆专门成立课题项目研究组,对其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研究,最终成功完成了非遗系列作品《风雅犍为》岷江号子民歌集、《风雅犍为》罗城麒麟灯画册,方便群众传颂阅读。传承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建立了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的长效机制,让非遗成为校本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每周送戏曲进县南门小学,编排的川剧折子戏《桂英打雁》,精彩亮相成都“金画眉”儿童戏剧展演活动,成为活动现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组织犍为茉莉花茶、龙孔大头菜、葱油酥等5项非遗产品参加第八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倡导非遗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助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