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古镇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距今有390余年的悠久历史,因布局别致,建筑形状奇特,形如船体而闻名中外,被誉为“山顶一只船、云中一把梭”。
罗城镇位于犍为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8千米。镇域北与井研县马踏镇接壤,东北与荣县留佳镇、东佳镇为邻,总面积146平方千米,辖太阳、大同、繁荣、七星、菜佳、二龙、白鹤、大石、铁岭、竹山、新农、铁山、青狮、五联、塘湾、金井、团结、共同、群英、筠山、南阳、红蓉等22个村214个村民小组及滴水岩、杨家湾、船形街、冶官4个社区20个居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杨家湾社区。
明代崇祯年间由几间店子兴起为“铺”,为罗集四方之人来此交易,故名罗城铺。民国时期为罗城镇,1950年沿用旧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改时分置为兴隆乡、白鹤乡、青狮乡、大同乡、竹山乡、南阳乡以及罗城镇(只辖集镇)。1956年2月白鹤乡、青狮乡撤销并入兴隆乡,大同乡、南阳乡撤销并入竹山乡。1959年9月兴隆、竹山、敖家、金井和罗城镇合并建立罗城人民公社。1959年7月罗城公社分置为兴隆公社、敖家公社、竹山公社、金井公社和罗城镇。1962年3月兴隆公社分置为罗城公社、白鹤公社、青狮公社。竹山公社分置为南阳公社、竹山公社和大同公社。1962年7月罗城镇撤销并入罗城公社,1963年3月恢复罗城镇。1990年1月罗城、大同两乡撤销并入罗城镇,1992年8月白鹤、青狮、竹山3乡撤销并入罗城镇。2019年12月南阳乡、金石井镇撤销并入罗城镇。
罗城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煤、盐、石灰石、铁、石英砂、陶土、白瓷泥(高岭土)等。到2023年底,全镇耕地9.6万亩。
2022年底,罗城镇户籍人口总人口6.9万人,常住人口4.2万人,集镇人口2.1万人,以汉族为主,有少数回族。
农业发展。以“产业强镇”为目标,发展茶叶、柑橘、水产等特色产业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镇茶叶种植规模5000余亩,打造面积3500余亩的“凉厅子茶旅融合产业园区”和凉厅子“万顷茶浪”示范带。连片发展优质柑橘,种植柑橘4万余亩,成立柑橘协会和专业合作联合社,注册“金石井柑橘”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市知名商标1个,荣获“四川省十佳绿色有机乡镇”“生态农产品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等称号。发展特色水产养殖8000余亩,荣获农业农村部“优质水产示范场”称号。
特色产业。依托“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持续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晚熟柑橘,完成品种改良,全镇柑橘种植面积4.5万亩,实现“金石井柑橘”品牌效应提档升级,形成“罗城古镇—铁山湖—凉厅子产业园—铁山观音阁—金石井柑橘”农旅融合示范带。完成大同村、金井村2020年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奖补资金的项目实施工作。创建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1个,市级示范村2个。
文旅产业。以“文旅立镇、文旅兴镇”为目标,成功创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投资1.2亿元的罗城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和罗城文旅小镇提升工程顺利完工,“同舟共济”罗城文旅品牌日益突显。10余个中央、省、市媒体、剧组来到罗城,相继拍摄《地理中国》《记住乡愁》《话说长江》《舌尖上的中国》等专题片和《人怕出名猪怕壮》《午夜慢车》等电视影视剧,进一步增加了罗城古镇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麒麟灯”“蔡氏武术”,建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创作《犍为姑娘》等文旅题材歌曲4首,获得5项国家级荣誉。依托民俗、民族、饮食、建筑等罗城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举办花季之旅、柑橘文化旅游节等特色主题活动80余场次,吸引央视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20世纪80年代,乡镇、社会企业发展迅速,仅1980年社队企业就有50多个。1980年以后建成的较大的乡镇企业有乐山白鹤煤矿有限公司、四川省犍为联峰盐化有限公司、四川省犍为金焰气体有限公司、犍为县鹏博木业加工厂、犍为大同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犍为荣达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省犍为罗城忠烈塑料有限责任公司、乐山惠田米业有限公司、犍为顺和机械厂、犍为县新店儿洗煤有限公司、犍为县恒丰泰天然气有限公司、犍为县陶家河煤业有限公司。
罗城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乡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省级百强中心镇”“四川省安全社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镇”,菜佳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镇内建成了3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图书室,26个村(社区)分别建立了图书室,配备了健身器材,成立了老年协会。
全镇有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3所,幼儿园6所,其中公办2所、民办4所。
镇内有中心卫生院1所,甲等村卫生一室22个,甲等村卫生二室21个,民营医院1家。
2018年罗城古镇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1个省级重点文物单位。除此之外,镇内还有各类文物古迹10多处。镇上有五宫四庙,五宫:禹王宫、南华宫、万寿宫、文武宫(文昌宫)、三圣宫。四庙:川主庙、灵官庙、星鑫庙、肖公庙。清代、民国时期,罗城镇街内有大小庙宇13座,铁山和罗城附近农村有大小庙宇20多座。罗城镇还有清真寺4座,天主教堂1座。四大古迹:千佛崖、八角坟、战国墓、飞鼠洞。
罗城镇坐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很像一把织布的梭子,所以又有人称它为“云中一把梭”。从高处俯视,又像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灵官庙右侧长22米的过街楼(现无存)犹如船舵。因而罗城又赢得了一个美称:“山顶一只船。”
船形街两侧长廊当地人称为“凉厅子”,修建上采用四川民居传统的穿逗木构架形式。凉厅内是固定的店铺,临街面是摆摊设点的地方,中间有5米宽的人行道,全用青石板铺地,贯穿全镇。人们在凉厅内喝茶、看戏、集会、贸易,风雨无阻,所以,在明、清时,人们又称凉厅街为“晴雨市场”。
铁山观音阁坐落在犍为县罗城古镇东面大约5千米的铁山上,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佛教仿古建筑。观音阁始建于宋代淳熙年间,1174年建成,至今有800多年历史。民国二十六年版《犍为县志》记载,铁山观音阁早年“共有庙宇五重十殿,工程浩大。共有五殿完全石质,毫无木瓦。”进得观音阁山门,便是香客食堂及厨房、经房、耳房,上石梯是一处牌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宇残破毁损,但仍时有远道而来的香客朝拜。1993年8月20日,经犍为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原铁山观音阁旧址重建观音阁。
南华宫始建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又称“广东会馆”,为粤籍人迁徙至此而建。该宫坐北向南,属晚清宫庙,木制结构建筑布局,宫中戏台抱厅,耳楼相连,结构为二重正殿(分为中殿、后殿)、两侧厢房及钟鼓楼组成,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现仅存宫殿大门外一对2米多高的雌雄石狮。石狮体型高大威猛,雕刻极为精美,是西南最大的雌雄石狮,被誉为“西南第一石狮”。
据1991年版《犍为县志》记载:罗城镇青狮村有4根石桅杆,系清代为表彰一位姓张的举人而修。
双桅杆位于青狮村,张举人宅院门前有两根圆柱形石桅杆,据目测,桅杆高约7米,圆柱中心直径约0.4米,为整块石料打造而成。桅杆从下到上三分之二处有一斗形石雕,顶端呈圆形,像清朝官员戴的帽子,整根桅杆显得庄重典雅、华美壮观。其余两根,一在张举人父母坟墓前,一在张举人的坟墓前。桅杆房主人张文亮为清代道光年间举人。
灵官庙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咸丰、民国时期均维修过。灵官庙属于道教,因为犍为没有道教,只好把铁山的佛教僧人请来暂时管理。
千佛崖是犍为县唯一尚存的唐代摩崖石刻,距今1100多年。212尊佛像经长年风雨剥蚀,加上文革期间人为破坏,受损严重。佛像中不少观音菩萨,有的一尊一龛,有的一龛数尊,有如意观音、水月观音、滴水观音、玉印观音、净瓶观音、千手观音等等。众多观音菩萨聚集金石井的原因是传说当时金石井大乱,群众盼望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所以大造其像,迎接“下凡”。2006年千佛崖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坟有壁画和文字,墓顶有铁环。
战国墓占地20多亩,地势高于周围。其出土陶器:盒、罐、盂、钵、碗、壶等;铜器:刀、剑、戈、矛、釜、甑、鍪、斤、凿、钺、剑、斧等,以及铁锸和装饰品等,特别珍贵的是4枚铜印章。1985年,墓群发掘的大量珍贵文物,运至四川省博物馆收藏和展出。1986年5月21日,战国墓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飞鼠洞。据民国版《犍为县志》载:“此洞深不可测,内阴河一道,高低广狭不一,里人苏某等约数人往探,行数里,飞鼠扑灯,未竟而返。”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犍为县志》载:“县境多溶洞,金石井的飞鼠洞名列较大溶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