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工号子
抬工号子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民间音乐,现代音乐的祖先,起源于历代劳动人民辛勤耕耘、生息的田野山村,它取材于人们劳作、生活的土壤,通俗自然,生动活泼,紧贴生活,集娱乐、幽默为一体的地方性口语化歌谣。同时,也是生活在这块热土上“下里巴人”情感宣泄、丰富文化生活的方式,是犍为古郡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和现代音乐艺术的宝贵资源。这对于我们研究传统音乐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五马棋
五马棋是一种简单、方便、极富娱乐情趣的古老棋类,它存在的时间远胜于象棋产生的年代,是犍为县农村农耕社会的缩影,它的传承,是研究犍为古郡历史、文化、生产发展以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五马棋通过对弈,能达到松弛身心,消除疲劳,考人心智,锻炼意志的目的。
舞云牛灯
舞云牛灯是老百姓在漫长社会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代代相传的民俗灯舞,是群众集体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蕴含了当地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史诗。它的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在娱乐方面满足群众的审美和情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形体艺术阐释民族起源、历史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以此唤起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孝姑竹琴
孝姑竹琴是一门古老的民间乐器,又名“道情”,乐器朴素、大方,乐感动人。以渔鼓、简板为伴奏乐器,常穿街串巷,或到住户门前站唱募化,或到茶馆、酒店座唱求施。演唱时,开始总是吟诗一首,概括演唱含义,有说有唱,演唱内容多是惩恶劝善。低沉的“嘭嘭”渔鼓声,干涩竹板的撞击声,清新悦耳的铜铃声,节奏协调,和谐动听。是一种打、敲、唱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新民薅秧歌
薅秧歌是人们劳动时为了发泄内心劳累,增劲助性,发自内心的呐喊,同时也是人们劳作之余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方式之一。因其历史年代久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它的歌词变化灵活,内容丰富,音调简单,朗朗上口,可谓随心所欲。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传承性和趣味性。薅秧歌之所以流传至今,亦有一定的生存价值和空间,它的存在既反映了劳动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和热爱。
犍为俚语
犍为俚语系统地介绍了犍为县方言俗语,它的传承是研究犍为古郡历史、文化、生产发展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社会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音以地殊,语随时变”,犍为俚语虽难登大雅之堂,但作为地方语言文化的客观载体,是研究一个地方人文历史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民俗民间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龙孔大头菜
龙孔大头菜是犍为的特色食品,至今有1千多年的历史。龙孔大头菜传承了千年的配方和工艺,所有原料都精挑细选,全人工制作,具有独特的品味价值。这种具有独特的传承加工工艺的产品,可发展种植农户,助农增收,其产品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销售市场。
金石井手工制陶
金石井手工制陶为手工艺作坊生产,以黏土为胎料,筛选泡浆,以手工拉胚和翻模成型,使用手拉、脚蹬,带牵等原始动力,手工成型后再粘接耳、把、环等,待泥胚干后再雕刻,上釉色,最后烧制成壶、盆、盘、碗、罐、缸等生活器皿和观赏用品。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凝聚着制陶技师的聪明才智,独特的纯手工制作工艺,确立了“金石井手工制陶”在犍为传统技艺中的重要地位,并在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罗城赵门蔡氏武术
罗城赵门蔡氏武术以腿为主,以拳为辅,故而拳谚说:脚踢七分,拳打三分,拳似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千里奔袭,缓急相间,灵活多变。套路之系统、器械之多、技击性之强在武林中独树一帜,其身形、步法、手法、劲力、技击、拳理有独特的风格和长处,特色鲜明,有别于武林其他门派,自成一门。罗城赵门蔡氏武术历经百年长盛不衰,在新时代全民健身行动的大潮中,倍加珍贵。
手工小青瓦制作
犍为“手工小青瓦制作”是传统技艺及犍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采用本土优质粘土和传统工艺制作而成,与古郡遗留下来的城墙古建筑形状、色彩基本一致,潜在着无限的商机。犍为古郡、罗城古镇、清溪古镇以及广大农村农民建房所需的小青瓦均是就地取材,工匠建石窑烧制提供,不仅外观美丽,遮风挡雨,且冬暖夏凉,经久耐用,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窦记酱油
犍为窦记酱油经历了100多年的传承,取纯净井水、黄豆、面粉等酿制,经一年以上日晒发酵而成。酱香浓郁、味鲜醇厚,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独特天然酱香味。由于制作时间周期长,工序繁多,坚持传统酿制,使得窦记酱油成为乐山市唯一传统手工艺酱油厂,其色泽红亮,口感鲜香深受广大犍为人民的喜爱,由于介入了网络电商的推广,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年产仅4万斤,现已供不应求。
犍为麻柳姜
犍为县种植生姜历史悠久,犍为县榨鼓乡麻柳姜品质尤好。榨鼓乡形成了《犍为白(干)姜丰产栽培技术规范》、《蜂窝式栽培软化姜丰产技术规范》。运用该技术种植的菜姜柳条细长、分枝多、形似“手指”(一般茎粗1.5厘米以上,长15—20厘米),其茎表皮洁白,茎尖紫红、纤维少,口感脆嫩,可食率高,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麻柳”姜已远销福建、广东、深圳、北京、西藏、云南、新疆、甘肃、重庆、自贡、内江等地,产品一经上市就供不应求,深受省内外商家及消费者喜爱。
犍为叶儿粑与泡粑制作技艺
叶儿粑、泡粑是犍为县的特产,叶儿粑是用糯米粉面包馅心,外裹新鲜绿色粑叶,置旺火蒸制。叶儿粑分甜的和咸的两种,甜的馅是豆沙加上核桃等果仁,大多在表面加了红糖,这样更好吃;咸的则是肉末或者腊肉粒加芽菜。泡粑则是用饭米捣烂后再发泡,加入白砂糖,用粑叶包了上蒸笼蒸熟,其味甜中又有点酸味。犍为富油泡粑则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先在粑中加入了生的猪板油,再上蒸笼蒸制,口感绵软细嫩,香甜润滑。而将叶儿粑、泡粑煎或者烤了之后食用,又是另一番滋味。犍为叶儿粑以其特有的美食身份,已成为犍为美食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随时都能吃到犍为叶儿粑,已是犍为人“安逸”生活的美好状态。每当过年的时候,犍为人家里都有做叶儿粑的习俗,人们将叶儿粑和泡粑作为走亲访友相互馈赠的礼物,外出务工也常携带去外地,远销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