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脱贫攻坚 > 政策文件 > 正文

犍为县2017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方案

文章来源:犍为县扶贫局 发布时间: 2017-07-04 15:00 浏览量:

打印 分享到 :

根据省财政厅、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提前下达2017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川财农〔2016〕223号)文件精神,省财政厅、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下达我县2017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98万元,结合(川委发〔2015〕10号)、(川办发〔2016〕44号)(川开发〔2015〕11号)、(川财农〔2012〕70号)及乐山市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实施方案编报工作的要求,为深入实施财政专项扶贫项目,逐步改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我县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区概况

(一)基本情况。犍为县地处岷江江中下游,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03°43′35″~104°ll′48″,北纬29°Ol′02″~29°27′47″。县东北与荣县交界,东南与宜宾县为邻,西南与沐川县相交,西北与五通桥区、井研县毗连。犍为县区位优势凸显,地处川西平原西南边缘、乐(山)宜(宾)凉(山)自(贡)四市州交汇处,是成渝经济区、攀西经济区辐射的重要节点,乐山南翼城市群中心。全县辖30个乡镇347个行政村41个社区476个居民小组2896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13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万亩、林地60万亩、其他农用地48万亩,总户数20.1726万户,总人口56.83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1706万人。

犍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7.5℃,无霜期333天,年平均降水量1141.3毫米,年平均日照957.9小时。县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坝、丘、山皆具,以丘陵为主,浅丘居多,西部边界一带为低山区境内河流密布,沿江多有平坝。县境河流多属岷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溪沟26条,其中汇水面积10平方千米的有17条。岷江、马边河、浏沧河、百支溪、新桥河较大,属常年性河流,其它是源短水少的季节性河溪。境内主要有煤、盐、石灰石、石英砂、高岭土、红页岩、地热、天然气、砂金、石膏等矿产资源。

2016年,全县GDP实现146.1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亿元,粮食总产量24.7405万吨,农业总产值46.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77元。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升生活质量”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县向特色农业县转变,目前全县优质早茶、茉莉花、生姜(麻柳姜)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二)贫困现状。犍为县属插花贫困县,贫困户分布广,居住分散,多为缺劳、缺钱、缺技术、生产发展滞后,收入水平低,加之因病、因学、因残、因灾等,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贫困程度参差不齐。2017年,全县有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数为0.4081万户、贫困人口为1.1063万人,分布在30个乡镇347个行政村。2017年完成脱贫任务0.199万户,0.56万人。贫困村54个,其中市列贫困村23个,县列贫困村31个;2016年已实施7个市列贫困村脱贫退出,2017年将稳步实施2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其中市列贫困村10个、县列贫困村10个。)

(三)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贫困群众有脱贫致富的意愿,希望通过项目资金的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增收项目;

2.有健全完善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有利项目实施的指导和帮助,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四)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能有效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和生产生活水平;能帮助发展增产增收项目,加快脱贫步伐,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的信心。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六个精准”,注重“五个一批”,结合县委“精准扶贫行动十大政策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帮扶贫困村、贫困户最突出最紧要的问题,拿出过硬办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稳步实现我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为重点,注重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依托现有资源和贫困地区生态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体系,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现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和省委提出的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个好”目标,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三)发展目标

围绕2017年帮扶1990户5600贫困人口,按照贫困村“四通四有一无一低于”退出标准和贫困户“七有一无一达标”脱贫标准,针对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因村因户施策。通过生产发展帮扶贫困户找准脱贫路子、增产增收;通过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面貌,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三、主要建设任务

(一)项目建设地点:根据2017年脱贫攻坚精准退出目标任务和今年提前下达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通知的使用范围,项目建设地点:一是当年拟脱贫的贫困人口,分布于全县30个乡镇347个行政村;二是2017年拟脱贫退出的10个市列贫困村,分布于罗城镇、金石井镇,即:罗城镇新星村、幸福村、铁岭村、铁山村、青狮村;金石井镇民忠村、青松村、大沟村、中山村、柏林村。

(二)建设内容及规模

1.当年脱贫摘帽发展生产和改善生产生活设施:

(1)种植业:发展种植业1109.2亩,其中:果树295.2亩,蔬菜、优质稻等235亩,茶叶、茉莉花172亩,林竹142.2亩,中药材等71.2,其他193.6亩;

(2)养殖业:年出栏畜禽30256头(只),其中:猪1419头,牛27头,羊537只,养蜜蜂51箱,家禽28246只;

(3)生产生活设施改善:“三建四改”改造生产生活设施1027户。

2.当年脱贫退出市列贫困村补短板:。

(1)基础设施:新建蓄水池23口2530立方米;新建和整治山坪塘4口7000立方米;

(2)产业发展:新发展优质水果、中药药材种植等9户35.9亩;

(3)三建四改:新修建猪舍3户120平方米;改厨、改厕、改水、修建院坝等62户;建入户路5.002千米;

(4)危房改造:新建住房20户1155平方米;房屋排危整治23户2450平方米;

3.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针对10个2017年拟脱贫的市列贫困村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注入财政扶贫资金采取股权量化方式,确保每个村有稳定的集体收益和贫困户持续发展资金。

四、项目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一)项目建设标准:

1.入户项目: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按缺啥补啥原则,结合我县特色产业发展路子自主选择生产发展项目或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的目标;

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别按照建设内容参照水利设施、道路建设、农房改造等标准建设;

3.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保证本金安全有收益的前提下,入股到企业,资金年收益8%以上。

(二)项目投资概算

1.新建蓄水池:50立方米及以上,砖砌粉糊,加安全围栏,0.012万元/立方米。

2.新建和整治山坪塘:根据实际情况会同水务局按照设计方案执行。

3.便民路建设:路面1米宽0.1米厚水混路,4万元/公里;

4.改厨改厕:厨房灶台、柜,贴瓷砖,室内整洁;厕所人畜分离,室内墙体地面贴瓷砖,卫生整洁,0.3万元-0.6/户(视贫困户具体情况,经乡镇、村实地察看规划后实施差异化的补助标准)。

(三)资金投入及筹措:

1.2017年拟脱贫贫困户,发展生产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资金921.8211万元,项目覆盖30个乡镇347个村2220户6198贫困人口,其中财政扶贫补助资金按0.093万元/人,并通过乡镇整合部门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对2017年拟脱贫市列贫困村中的贫困户适当倾斜补短板,合计投入省级财政扶贫资金653.06万元(由乡镇根据各户项目情况和贫困程度统筹安排)、群众自筹231.4611万元、部门整合37.3万元。

2.2017年拟脱贫市列贫困村补短板,投入资金101.5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投入64.94万元,社会和群众自筹36.61万元。

3.2017年拟脱贫市列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产收益扶贫),投入财政资金80万元(每个村8万元)。

(四)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环节

财政扶贫资金支付按项目建设规划实施先建后补,按建设总投资的比例分项分类给予补助支持,重点是项目实施中的实物购买、租用、施工中的技工类工资、税收等给予补助;工程队统一施工的凭税务发票报账兑付,由农户自建项目,实行一卡(折)通,由财政直发。

五、项目时间进度安排

1.建设周期

从项目批准下达之日起至2017年6月前完成全部项目建设。

2.项目进度安排

(1)2017年1月—2017年2月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项目涉及农户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编制项目申报方案,组织专家评审,制定分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2)2017年3月—2017年5月全面推进各项目建设

(3)2017年6月由各乡镇组织村自查验收。县脱贫攻坚办(扶贫和移民局)牵头,县财政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交通局、县住建局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完成项目竣工抽查验收,经验收合格后兑现项目补助资金。

(4)2017年7月县财政局兑付项目补助资金。

六、项目组织实施

坚持“政府引导、贫困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扶贫资金重点用于2017年预脱贫贫困户和拟退出贫困村。

1.贫困户到户资金项目:落实“1+1”的帮扶措施,深入到户,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充分征求贫困户的发展意愿,制定到户产业发展和“三建四改”项目,待项目验收合格后,兑现补助。

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施工队统一建设的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村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和建设地点,各项目村为业主,分村签定施工合同、责任书,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对项目实施的全程进行监督;项目实施质量由村委会组织村民代表全程监督,相关业务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最终评定。

3.资产收益扶贫: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进行股权量化,按照70%股权量化到贫困户直接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改善,30%量化到贫困村用于村上脱贫攻坚发展资金。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犍为县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县脱贫攻坚办)、县财政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审计局、县纪委监察局、全县30个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技术保障

县脱贫攻坚办(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负责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工作规划方案的编制、申报,拟定项目建设中有关管理制度、办法,项目实施情况收集、督查、汇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项目完成情况验收资料收集归档,接受省、市验收。

县交通局:负责入户路、产业道项目的实施。具体做好规划、设计、预算、监管和验收。

县水务局:负责蓄水池等水利项目的监管。具体做好水利项目的规划、建设方面的监管和验收。

县住建局:负责贫困户危房改造等项目的规划、设计、预算、质量监管和检查验收。

县农业局:负责种养殖项目建设的技术培训、指导、质量监管、检查验收等。

县财政局:负责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监管、划拨、报账,参与项目的评审等工作。

县发改局:负责建设中招投标项目的建设情况的跟踪监管。

县审计局:负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县纪委监察局:负责项目建设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

30个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参与项目规划选择、项目建设筹资、筹劳,项目实施过程监管,自查验收等工作。

(三)群众参与

项目覆盖区通过会议、标语、宣传栏等有效形式,切实加大对项目建设的宣传力度,充分征求群众对建设项目的意见,高度重视和尊重、吸纳贫困户的合理化意见建议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实施。认真做好公示公告制度,加强项目建设的意义、建设内容、规模、资金补助政策、建设目标的公示公告,让群众知晓政策、积极参与、共同监督。

(四)项目管理

要从项目的规划、项目实施、项目监督、项目验收等各个环节建立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机制,主要包括项目选择的公示公告制、资金使用的公示制、大宗物资采购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评估验收制、标示标牌制、档案资料建立健全制,以及项目建设中管理形式、管理人员等,把项目建设与群众利益有机地捆绑起来,以此充分调动群众全程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透明度。同时按照县级扶贫开发项目规划要求,加强扶贫项目工作的督促检查,要经常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检查规划执行、措施落实、资金使用、工作进展情况,建立项目痕迹管理制度,发现问题,限期整改,跟踪反馈。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对重点扶贫项目的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扶贫开发事业的健康发展。对扶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进行宣传表彰,发挥示范作用。

(五)项目整合

为提高和加大扶贫项目资金的成效,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力度,县上整合农业部门“现代农业项目”、水务部门“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住建部门“农村住房安全保障项目”、农工办“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等涉农项目资金投入到项目区。

(六)财务管理

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四川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川财农〔2012〕70号)的规定,县财政建立专户,资金实施县级财政报账制,对建设内容、规模、标准,项目资金补助标准、补助环节、补助金额、受益对象分村公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实行监察制、审计制和责任追究制。由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跟踪管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合理,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七)补助资金兑现方式

到户项目待项目完成后,乡村逐户验收合格,县抽查核实后,以财政直发方式兑现到户;工程队建设项目,待项目建设完成后,乡村初验,县复查验收合格后,以县级财政报账方式划拨;资金收益扶贫项目,待项目村与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签订投入协议,乡镇政府签批后划拨。

(八)项目机制创新实践:为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匮乏的问题,在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80万元资金,用于贫困村以集体资金的方式参与入股诚信、有市场、有效益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收益分红的方式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收益和自我发展能力。

八、项目效益分析

通过2017年度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的实施,有望产生的预期效益分析如下。

(一)经济效益

1.种植业方面

一是发展优质果树295.2亩,三年后投产,每亩可产优质水果1500公斤(以综合水果价格6元/公斤计算),可实现产值0.9万元/亩,实现纯收入0.54万元/亩;295.2亩可实现产值265.68万元,新增纯收入159.408万元。

二是发展绿色蔬菜235亩,每亩产量2000公斤(以综合蔬菜价格4元/公斤计算),产值为0.8万元/亩,实现纯收入0.6万元/亩;235亩可实现产值190.4万元,新增纯收入141万元。

三是发展优质茶叶172亩,三年后投产,每亩产春茶50公斤、夏茶100公斤(春茶100元/公斤、夏茶50元/公斤),可实现产值1万元/亩,实现纯收入0.6万元/亩;172亩可实现产值172万元,新增纯收入103.2万元。

四是发展林竹产业142.2亩,林竹产业在三年后产生经济效益,每亩林竹产量为5000公斤(以综合价格600元/吨计算),可实现产值0.3万元/亩,实现纯收入0.1万元/亩;142.2亩可实现产值42.66万元,新增纯收入14.22万元。

五是发展其他种植业(中药材等)264.8亩,投产后每亩产量可达1000公斤(按综合价格8元/公斤计算),三年后投产,可实现产值0.8万元/亩,实现纯收入0.5万元/亩;264.8亩可实现产值211.84万元,新增纯收入132.4万元。

贫困户通过精准扶贫发展种植业项目2017年预期新增纯收入165.0684万元,人均增收295元;三年后预期新增纯收入550.228万元,人均增收982.5元。

2.养殖业方面

一是发展生态养猪1419头,平均每头100公斤(按15元/公斤计算),可实现产值0.15万元/头,实现纯收入0.02万元/头;1594头生猪可实现产值212.85万元,新增纯收入28.38万元。

二是发展优质肉牛27头,平均每头600公斤(按28元/公斤计算),优质肉牛产值为1.68万元/头,纯收入0.6万元/头;27头肉牛可实现产值45.36万元,新增纯收入16.2万元。

三是发展优质山羊537只,平均每只35公斤(按30元/公斤计算),可实现产值0.105万元/只,实现纯收入0.04万元/只;537只山羊可实现产值56.385万元,新增纯收入21.48万元。

四是发展优质家禽28246只,平均每只3公斤(按综合价格25元/公斤计算),可实现产值0.0075万元/只,实现纯收入0.002万元/只;28246只优质家禽可实现产值211.845万元,新增纯收入56.492万元。

贫困户通过精准扶贫发展养殖业项目2017年预期新增纯收入122.552万元,人均增收219元。

全县0.199万户、0.5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精准扶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2017年预期新增纯收入287.6204万元,人均增收514元;三年后预期种植业项目全面投产预计新增纯收入550.228万元,加上养殖业纯收入122.552万元人均可增加纯收入1201元。

(二)生态效益

项目区种植业进入丰产后,既可绿化山区形成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化空气质量,项目区贫困群众还可以结合果树、茶园、蔬菜等产业特色和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办“生态农家乐”,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协调发展,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生态养殖业以人工种草和适当山地放养相结合,可以增加草地和山林的覆盖面积,有利于水土保持,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

(三)社会效益

通过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村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产业结构进一步科学合理、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同时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了群众的经济文化和生产生活面貌,从而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长期稳定。

1.种养殖业特别是茶叶产业的发展,可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0人左右的劳动力采摘茶叶,每人每年采摘3个月可获得6000元的劳务收入,为贫困群众就地务工增加了新的就业渠道。

2.通过产业发展和“三建五改”的实施、改善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3.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后,将进一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四)扶贫效益

全县0.199万户、0.56万贫困人口通过精准扶贫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后,2017年预期新增纯收入287.6204万元,人均增收514元;三年后种植业项目全面投产预计算增加纯收入672.78万元,人均增收1201元。通过精准扶贫项目的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增收产业得到有力培育,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也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了稳定增收项目,为贫困人口有长期稳定收入来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犍为县2017年(到村补短板).xlsx

犍为县2017年(到户项目).xls

犍为县2017年(集体收益规划表).xls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